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云南省平安校园
丽江市人才工作示范点
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教学资源
看不清楚,换一张!
动态信息
学校新闻
通知公告
学校新闻
媒体报道
视频中心
校务工作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020年度质量报告
14445 2022-04-20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020年度质量报告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云南省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是2003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来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丽江地区农业学校、丽江地区卫生学校和丽江地区财贸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中等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滇西北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双拥模范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综治维稳先进单位;丽江市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人才工作示范点、党建工作示范校和优秀案例等107项荣誉。

依托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丽江开放学院,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2013年开办了百年职校提供全免费优质职业教育;2018年成立了云南技师学院丽江分院,专门培养“工匠型”高技能人才;2019年成立了丽江市技工学校,着力拓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学校已形成了“五校一体”融合、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融合的办学格局。目前正在进行职教园区建设,20219月起实施搬迁工作,与此同时,丽江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申报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

老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50亩,校舍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施3600余万元,学校总资产4.4亿元。职教园区2020年开工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预算14.5亿元,预计20219月可实现第一批搬迁投入使用。

1.2 学生情况。

学校以全日制办学为主,2020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550人,全日制在校生达3906人;2017届毕业生1446人,五年制专科转段生791人。

1.3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课教师168人,其中基础课教师 64人,专业课教师104人;“双师型”教师67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为64%;外聘专业教师34人,占专业课教师比例24%;公益岗教师16人;专任课教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28人,占比94%;研究生学历(学位)19人,占比12%;高级讲师66人,占比39%,中级讲师36人,占比21%;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8人、中职教育名师、百名财经人员、督导评估专家等共11人。现有 97 个专业教学班,全日制在校生3906人,生师比23.25:1

1.4设施设备。

本年度新增仪器设备总值400万元。学校现建有校内实训基地3个,仪器设备总价值3600万元,生均设备价值9216元,生均实习实训工位数2个,图书馆纸质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12.33万册。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秉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育人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品行优良,热爱祖国,讲诚信有担当,努力进取,行为雅正;体质测试合格率96.3%,文化课合格率98%;专业技能合格率96%;毕业率97.6%;资格证书获取比例72.4%

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2020年参加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人,一等奖指导教师1人;二等奖4人,二等奖指导教师2人,三等奖12人,三等奖指导教师9人。一年一度的校内职业技能大赛,全校各专业师生全员参与,168名学生获得不同等级表彰奖励。

2.2在校体验。

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96.5%、生活满意度96.7%、校园安全满意度97%、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95%

2.3资助情况。

2020学年度学校实施学生全员免学费政策, 2020年春季,在校生4148人,免学费3988人,共计398.8万元,落实贫困资助金学生2507人,共计249.06万元;2020年秋季,在校生3906人,免学费3761人,共计376.1万元,落实贫困资助金学生2090人,共计208.26万元。

2.4就业质量。

2020年我校中职学生毕业率达97.6%,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对口就业率为66.8%以上,双证书率达72.4%,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为2547/月。升入高职专科学生比例达71.3%,比2019年增5%

2.5职业发展。

学校谨遵“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发展理念,以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和岗位适应水平为目标,开展了护理、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财会、旅游管理、铁道运输等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及比赛,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技能掌握水平,为将学到的技术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牢实的基础。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计划增设专业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要求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及时做好各专业建设的阶段性工作总结。为满足丽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增设了电子商务、运动训练、康复保健、医学检验4个专业。

3.2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升学等不同需求,本着“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创业有门路”的办学理念,逐步推行科学的课程改革。首先是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占比,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占比。为相关专业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专业大类的特点、方向和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开设限定选修考查课;为扩大知识面而开设自由选修课。其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等。再次,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有一技之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实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最后,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学校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致力于各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3.3 教师培养培训。

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培养方案”,结合上级教师培训管理相关规定,2020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相较于往年有很大的变化,在开设培训班项目、参培的人数等体量上都有大幅提高。全年共安排了30余人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参加培训,600多人次参加了市里统一安排的培训,时间短则3天,多则一个月。同时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培训齐头并进,使一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化素养方面给予提升。杨绍慧、丁万洁、徐宝莉三个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专业教师培训共63期,参培教师达800多人次。教研课题市级立项2个,校级立项10个,均已结题并获奖;教师共发表论文37篇。

3.4 规范管理情况。

3.4.1 教学管理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严格实施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业务管理职责,定期组织各教研组进行教学质量检查;逐步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在业务水平提升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全员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参加业务水平培训,为教师各类竞赛提供平台等方式敦促一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严格听评课制度,严格教案检查评比制度,整治师德师风,开展向张桂梅老师学习,严格课堂管理制度等,多管齐下,教学常规管理常态化,确保了教学中心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

3.4.2 学生管理

学校始终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始终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从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礼仪和法纪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通过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及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法纪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4.3 财务后勤管理

学校财务后勤工作以服务为宗旨,强调校产管理系统化、财务管理程序化;根据工作实际,合理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做到了用款有计划、收支有标准、管理有定额、分析有资料、监督有要求;严格执行发改部门收费标准,代办性收费专款专用,按实结算。

3.4.4 安全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安全和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完善学校各项德育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立较为完善的班级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实施到行政值班领导、保卫科人员、保安、门卫、宿管、政教科、班主任、学生会等多管齐下,认真做好各种应急演练,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评价,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效果良好。

3.5 德育工作情况。

其一、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每周晚自习班会主题教育课,以德育课程为主阵地,德育活动为辅阵地,共同发挥德育课堂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性。

其二、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我校以创建“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全面无烟校园”、“健康校园”等为契机,防疫抗疫,美化、绿化、净化校园,教学楼“穿衣戴帽”、石头文化、法制长廊等的建设,整个校园正朝着园林化、民族化、现代化发展。

其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国旗下的演讲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以主题引领活动,用活动渲染主题。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学校共有13个社团,积极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3.6党建情况。

3.6.1加强学校党委规范化建设,促进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一是理直气壮规范履行党委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职责,履行党管思想、党管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作风、党管纪律各项责任,发挥学校党委在学校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作用。二是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规范落实党委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末位表态制、工会和职能科室列席党委会议制等,研究解决11项师生关心关注的“急愁难盼”历史遗留问题。三是规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全力支持和保障校长履职尽责,抓好党委会决定事项落实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全面工作。四是规范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建设、管理。五是规范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和防“三化”工作,调动学校所有资源,组织紧扣主旋律的系列节庆文艺、宣传、体育等活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六是规范学校工青妇工作,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强团建、妇女工作。

3.6.2加强学校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保证党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提高学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6.3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基层基础作用发挥。一是基本组织标准化建设,支部建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二是基本队伍标准化建设,党员管理步入正轨。三是基本活动标准化建设,党组织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四是基本制度标准化建设,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创新了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和工作开展“1+6”模式。依托云岭先锋网上党支部,规范了各支部的基础台账。学校党委先后获得“丽江先锋示范点”、“丽江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云南省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党建工作优秀案例”等荣誉。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目前我校与12家医院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深圳华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一心堂”、“健之佳”等1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急需专业实习基地,实现“订单”式培养。与丽江四县一区政府合作,着力培养乡村医生、高原特色种养殖等专业人才。努力实现“办学即办企,招生即招工,上学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4.2 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制定了我校《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强化领导,校长担任学校实习,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实训科、教务科、班主任职责任务明确。学校每安排一次校外生产实习之前,召开家长会,实习动员会,安排好实习之后,签订实习协议,分管副校长带人定期检查巡视实习工作,保证实习期间每月走访所有的用人单位一次以上。2020年共有8个专业14个教学班级共490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效果很好。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暂无与集团化办学情况。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校区合作企业和丽江市用人单位调查走访,2018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87.8%。毕业生就业后6个月转岗率达24.8%,毕业生就业后2年内升迁率3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满意。从近3年来看,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205月召开校园招聘会,6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共提供570多个就业岗位,近800名新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意向性协议。

5.2社会服务。

2020年度学校与丽江人社局紧密协作,共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6期,参培人员共计1322人次。

5.3对口支援。

我校自2015年起开始对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清泉村开展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以来,学校成立了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农林种养殖专业教师进行了技术培训,“一对一”帮扶,扶贫先扶智、先扶技,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2020年继续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截止202012月底建档立卡59户,均达到脱贫标准,全部实现脱贫。

5.4 服务抗疫。

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及省、市和教育体育局要求,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校成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了“三方案”、“十制度”及针对性较强的工作预案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多渠道筹措抗疫物资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坚守一线全面摸排,消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目前,疫情防控已常态化。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财务和生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市财政和学校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范围,支出标准以及审批人员、权限和流程,按要求、按程序管理资金使用。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并严格执行,保证了财务制度的健全、规范和执行的有效性。

6.2政策措施。

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规定,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450//年;全年财政拨款5400多万元,再加国家奖助学金及困难补助900多万元,确保了学校办学经费。我校向市教育体育局、财政局不断请求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及办学经费,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7.特色创新

以案例(2个左右)的方式反映学校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7.1案例一《注重创新 培育品牌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特色亮点》(材料1

7.2案例二《打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 服务丽江经济社会发展——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工作创新做法》(材料2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8.1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新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运用十九届五中全会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结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8.2 改进措施

根据“职教二十条”的要求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抓住职教园区建设搬迁和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建设的新的发展机遇,遵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更新办学理念,厘清办学思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是抓住办学规模扩大、招聘教师多的机遇,在“把好门,招好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校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热爱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是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利益,以“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双翼,不断地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传承,巩固和扩大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科学谋划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2020226

 

 

 

 

材料1

注重创新  培育品牌  扎实推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特色亮点

德是中华文化之宝,德是中华社稷之基,德是民族精神之魂,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学校重德育、班子求德政、教师讲师德、学生修德行,在以德治校的育人之路上不断探索“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丽江民族中专德育才能因此而生动、因此而精彩。

一、开展理念引领性德育,为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奠基

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奠定文化基调、引领价值导向。新的领导集体以党的建设为总抓手,以红色教育、爱国爱校爱家教育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内容,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校园文化内核烙下深刻的“国魂”,确保学校发展不偏航、不脱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匠人”。结合《职教26条》和我校发展现实,凝聚师生共识,确立了“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技行天下”的校风;“乐学善思,修德励能”的学风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等核心精神文化;确定了校徽、校歌等学校标志性文化。在教育实践中,首先从新生入校开始,通过军训、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把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训练、养成教育同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同班规班纪的制定相结合、同推优评先相结合,为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基础。其次,把加强和提高班主任专业化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关键,把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作为一项永恒主题,使我们的班主任更知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更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之必要。

二、开展环境欣赏性德育,使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我校从文化校园和人文氛围两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美育价值、道德认同性价值、知识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彰显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校园教学楼的“穿衣戴帽”、锦江物业介入的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与宿舍管理、华湘、旭源、方格餐饮公司介入的校园餐饮服务以及利剑军事训练营介入的学生管理,创设了校园清新。校史陈列室、心理咨询室、名师工作室、观景亭廊、禁毒防艾知识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甬路、依法治校甬路、校园景观石共同构建了“三室两廊”、“两路三十六石”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格局,增添了校园的文化质感和厚度。环境德育的构建,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道德的成长,道德教育在欣赏中完成,实现了环境与人发展的和谐,使教育充满了生机活力,滋润着成长中的生命,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发展。

三、开展主题活动性德育,激励成长中的生命

行为文化体现了师生内在价值追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丽江民专从学生、教职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三个层面不断促进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化、丰富与创新。校工会、校团委13个社团和政教科学生会5个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的创新拓展;师德师风的建设、技能大赛的积极参与、职教宣传周和校园招聘会的组织、校园合唱团的成立等,极大地推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18年以来,共组织各类校园活动176场。同时,“五校一体”深度融合办学的格局进一步优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环境:利用云南开放大学“直通车”功能,使学生在学历上再提升;利用云南技师学院丽江分院强大的实训设施,发挥好“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1+X”专业人才;利用百年职校慈善性办学机构的功能,为丽江贫困学生谋一生存之路,更好地为丽江扶贫工作作出贡献。

四、开展活动主体性德育,搭建学生个性特长的舞台

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展示的机会与锻炼的舞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渠道。近几年,学校致力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201月组织师生参加全省职业院校9个类别、20个项目的技能大赛,《纳西东巴造纸术》荣获一等奖;民族作品展示、茶艺项目获二等奖;果树嫁接、临床护理技能等项目荣获三等奖,涌现出了和嘉源、朱婧等10余名学生小能手。自2015年获“国家足球特色学校”荣誉后,坚持传统体育进校园,重新组建了学生男、女足球队。2018年参加了省赛荣获第二名,取得了全国比赛资格。2020821日云南省第三届青少年校园足球赛在开远举办,丽江高中男子乙组获第三名,甲组获第七名,我校学生胡涛、李俊、张嘉鑫、和晓勇入选云南省第三届青少年足球最佳阵容名单人员,参加10月份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系列活动。这些做法,给学生道德形成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基础,我们关注的是整体生命的成长,满足的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是生命的个体成长,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材料2                        打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         服务丽江经济社会发展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工作创新做法

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紧扣丽江市人才工作示范点创建的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优化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打造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推进我市及周边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园林单位”、“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其中,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5年被教育部确认为“第一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6年被确定为“丽江市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被授予“丽江市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丽江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同年再次被授予“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综治维稳先进单位”、“云南省双拥模范单位”;2019年被命名为“丽江先锋示范点”、“丽江市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0年被授予“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和优秀案例”。

一、加强基础建设,培育特色品牌

适应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转型接轨,培育职教特色品牌。

(一)整合教育资源,奠定发展基础

2003年4月28日,云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同意丽江地区所属三所学校合并办学的批复》(云教计[2003]66号),同意丽江行署提出的将丽江地区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卫生学校合并的方案,于4月份组建了“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规模为全日制在校学生2200人,专业设置以农林科、财经科、医药卫生科为主,有效组合了我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丽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新组建的民族中专新征地205亩,加上市政府划拨的原农业学校校区及实验农场170亩,使校园占地达375亩,教职员工193人。2012年2月,投资3800多万元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后,随即启动了二期建设工程。10多年来连续投资了7000多万元,使我校资产总值超过1亿元。新建改建了各种校园基础设施,建筑面积达60000平方米,校内实训实习设备总值2550多万元。学校由1个校区发展到4个校区,建成了具备资源共享,高效运作,集教学、实验实训、培训于一体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国际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昆明医学院、云南农大、云南财大、大理大学教学点、丽江市普通话测试站(二)。

(三)瞄准市场,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随着经济发展“动”,跟着产业调整“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市场需求“变”,不断淘汰落后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办新兴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先后设置护理、农村医学、中药、畜牧兽医、园林园艺、财务会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管理、铁道运输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通讯技术、运动训练、助产士等专业。建成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1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护理)1个,市级示范专业(电算化会计、畜牧兽医、园林园艺、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5个。

二、强化教师技能,培优教师队

我校采取长短结合、全面与重点结合、规范与灵活结合方式,拓宽教师队伍培养途径,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实行“135”成才工程,着力培养年轻教师

对新教师按照“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成才”的思路,以试讲课、公开课、示范课、教研组听评课等平台,积极推进“以老带新”传帮带工作,加强人才储备。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素质

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师,学习型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教师校内外培养培训工作。通过教师进修、网络教育、企业轮训等方式,先后选派140多名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17期市级培训。和允祺、邓志勇、杨裔煌三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学科带头人”;濮金中、郭志英两位教师被授予“云南省职业教育名师”称号;高恩惠、刘冬梅两位教师被确认为“百名丽江财经人才”;钱勇老师为丽江市学科带头人,丁万洁、徐宝莉为丽江市骨干教师。根据推荐、考核、审查和批准,成立了杨绍慧医学名师工作室、丁万洁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徐宝莉语言文字名师工作室。通过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84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4%。先后有23位教师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奖励,为学校增光添彩。制定了《丽江民专提高学历激励办法》,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素质,2003年以前没有一个研究生,目前研究生人数达24人。

(三)引聘优质人才,优化教师结构

制定招聘制度,出台优惠政策,每学年对紧缺人才引聘3-5人,在引聘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年龄、民族等因素。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为满足教学工作需要,每学期都要聘请几十名能工巧匠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其中:采取聘请、借用、交流等“人才+智力”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了法制副校长、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等来校开展讲座10余次等。目前,在155名专任教师中,聘任的高职教师比例达32%,中职教师比例占37%。每学年从行业企业聘任教师60人左右,占专任教师数的40%,以此来缓解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状况。

(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实现教研兴校

成立了教研机构,举办《丽江职业教育》校刊,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26位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80多位教师的学术成果刊登在省级刊物。周为民、和允祺、邓志勇、罗远、濮金中、丁万洁等12位老师参编了教材并出版发刊。和德绍老师编著、王震河老师参编的《玉龙本草(上、下集)》公开出版发行;曾昆安老师著书5部(《抚今追昔散文集》、《丽江旅游评述》、《各领风骚文学评论集》、《春长花香》),发表文章1000余篇;洪国华老师(《白族文化基因论》、《丽江木氏土司祭天古道之研究》、《山海经记载的华族伯子滇国历史研究》、《佛教始传中国路线图研究》)等课题立项并结题,发表教学论文5篇,文章2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多次受权威机构邀请外出讲学 ;李润清老师著长篇小说《斋姑娘的一生》,出版诗歌集《女性的雕塑》;赵永祥老师“野山药的栽种技术”研究成果获丽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雷有华老师“家禽配合饲料的比例研究”、杨文斌老师“食用人工菌栽培技术研究”等成果在丽江市起了引领作用。

(五)强化服务保障,助推教师发展

1.积极选拔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先后有100多人次分别被国家、省、市授予荣誉称号。肖树生老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教师”;邱新贤老师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谭国祚老师评为“全国中等农业学校优秀教师”;王建民老师被评为“国家级足球裁判员”;和述龙老师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冉俊彦、和允祺、刘冬梅三位老师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师”;罗远老师被评为“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光亮等23位老师分别被评为丽江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2.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储备,为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在国家实行公考制度后,濮金中老师和吴举老师分别于2002年、2009年经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程序,选拔到了处级领导岗位。2017年和2020年,经学校内部推荐,组织严格考察,谭建荣、和光亮老师被提拔任命为我校副校长。杨文龙、钱勇老师因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市委组织部、丽江市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丽江市委管理联系专家”,同时,两位老师还被丽江市医学会聘任为“丽江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濮金中老师2010年享受技术专业人员“丽江市政府特殊津贴”。最后,学校按照竞争上岗、按岗聘用、择优聘任原则,完善中层领导干部竞聘制度和机制,先后提拔任用了中层领导干部五届90多人次,使各自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才能。

三、对接市场需求,拓宽培养渠道。不断优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增强办学灵活性和就业针对性

(一)“订单式”培养,拓宽就业渠道

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送出去”即送学生教师去企业学习,“请进来”即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的联合办学形式,实现了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先后与丽江市人民医院和一区四县人民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大理大学附属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昆明铁路局、丽江市幼儿园等5家幼儿园、丽江大港酒店等8家酒店、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分公司、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商鲲集团公司、丽江移动公司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年均可安置1200多人次的学生实习实训。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辛勤耕耘,桃李芬芳,为丽江及周边地州培养输送了30000多名中、高级各类技能人才,他们大多成了政府、行业、企业的骨干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人才有:和自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廷仁(云南省交通厅巡视员)、孙文忠(云南省政协委员联络委员会主任)、和炳寿(丽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高世祥(丽江市政协副主席)、沈建华(云南省卫生厅妇幼处处长);黄德宾(云南省银监局信合监管处处长)、方明勋(中国人寿云南分公司银行保险总经理)、赵勇(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分公司总经理);彭江靖(注册会计师)、李学敏(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毛红丽(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已成为高级专技人员;优秀毕业生过鹏儒,是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丽江市政协委员、丽江市委联系专家,是“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云南首席技师”、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首席技师专项、云南省第六届“青年创业省长奖”、“2014年度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第一届云南省技术能手”、“丽江技能大师”、首届“丽江市文化产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对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聘副教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民族文化技艺民师等荣誉获得者。优秀毕业生周欣娟、李慧娇、徐根胜、韩秀林、华四兵、李琳娜,2020年2月,参加丽江市支援武汉医疗队,奔赴抗疫第一线,是“抗疫最美逆行者”。

(二)“多样式”教育,释放教育资源

为适应丽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2006年先后与大理大学、云南财大、云南农大、昆明医学院、楚雄医专、曲靖医专、保山医专、昭通医专等高等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办五年制专科班,平均每年招收高级护理、财务管理、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700多人。2013年,为促进职业教育引入终身教育理念,实现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全日制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普通教育与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挂牌成立了“云南开放大学丽江开放学院”,现有在校生1800多人。同年,成立了“丽江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是一所紧紧依托丽江民专的丽江唯一一所慈善性全免费学校,现有在校生90多人。2018年4月,云南技师学院与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深度“校校合作”,成立了“云南技师学院丽江分院”,有效地弥补了我市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短板,强力助推“技能强市”战略实施和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有在校生1300多人。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对丽江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下,有效充实丽江职业教育体系、丰富丽江职业教育的内涵,搭建又一个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挂牌成立了“丽江市技工学校”。至此使我校形成了“五位一体”融合办学的格局,为打造职教人才培养高地,促进丽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